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所使用的衛生紙、餐巾紙都是必不可少的用品,這些看似小巧的紙品已經融入到我們生活的“血液”中,但它們不管在選材還是制造中都有著極高的文化底蘊和智慧傳承,單衛生紙的由來就要追溯到1400多年前的華夏大陸。
眾所周知,造紙是中國的一大發明,但在歷史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,華夏人民都用竹片做如廁的衛生用品,就算貴為天子也同樣不例外。據《北史》記載,北齊文宣帝高洋便是使用“廁籌”。所謂“廁籌”,就是廁所里的專用竹片。
廁籌的大體樣貌
而最早在如廁后使用衛生紙的習慣同樣源于華夏人民,唐朝時即有。當時衛生紙的材質五花八門,王公貴族們甚至用宣紙或帛作衛生紙,但無一例外都是一張張的。據記載明朝在相當于今天浙江省一帶的地區,每年生產草紙1000萬包,每包1000-10000張,開國皇帝朱元璋還專門為宮里制訂15000張柔軟且有香味的衛生紙供皇室使用。當然,那時的紙張很粗糙,也沒考慮消毒等衛生因素,只能稱其為“草紙”,還算不上是衛生紙。
粗糙的草紙
現代商業化的衛生紙是美國發明家約瑟夫·C·蓋伊蒂發明的,1857年12月8日,蓋伊蒂生產帶商標的衛生紙,上面印有水印“J C Gayetty N Y”。蓋伊蒂衛生紙是片狀的,含蘆薈萃取液,萃取液讓紙更柔軟,并增添消毒作用,每包500張,售價0.5美元,蓋伊蒂打出廣告語“當代最必需的必需品”。
衛生紙發明人約瑟夫·C·蓋伊蒂(1827年-1895年)
而如今我們家用卷筒衛生紙的雛形設計,還源自一個小小的意外。在二十世紀初,美國史古脫紙業(Scott Paper)公司買下一大批紙,因運送中的疏忽,造成紙面潮濕皺折無法使用。面對如此情況,有人建議將紙退回供應商,這個建議絕大多數人的認可,唯有負責人亞瑟?史古脫突發奇想,他在卷紙上打一排小洞,讓卷紙變成容易撕下成一塊一塊的紙巾。史古脫將這種紙命名為“桑尼”衛生紙巾,賣給火車站、飯店、學校等放置于廁所中,因為相當實用方便而大受歡迎,并慢慢普及到家庭使用,史古脫成功地將這批事故紙改制成銷量極佳的“桑尼”衛生紙巾。
“一排小洞”的設計一直沿用至今
而如今,隨著科技發展,各種大廠帶來各種優質、健康的生活用紙,漂亮的水印、壓花。紙張層數更是逐步提升,長短纖維緊密結合,保證了紙張的吸水性和柔韌度。更多的抑菌成分保障使用健康,溶水設計不再堵塞馬桶。采用原生木漿讓品質提升。但紙品優質也帶來了更多樹木的砍伐,全球每天為生產8300萬卷手紙,要砍伐27000棵樹,我們依舊呼吁大家節約用紙,讓我們更健康的同時,我們也要維護地球的健康,減少碳排放讓生活更美好。
減少用紙不得不說金帶昌專利防盜省紙架,讓節約不再“口頭話”。身為省紙神器卻美觀中不失大氣,可控的出紙長度,保證每次出紙在20-30cm之間,有效節約40%以上,徹底杜絕了浪費的情況。
掃一掃關注公眾號